《中国国际财经》杂志社
首页 > 期刊导读
 
/ / /
 

变通能力

 
来源:中国国际财经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27
 

财经作家吴晓波以其著作《大败局》《激荡三十年》闻名。2008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,“第一财经”计划将吴晓波的书《激荡三十年》拍摄成纪录片。为保证拍摄的成功,节目组请了一位曾经在央视工作过的人来做策划,这个人的名字叫罗振宇。

那是吴晓波和罗振宇第一次接触。当时已经成名的吴晓波,对眼前这个胖子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,而接下来发生的事,则让他对罗振宇另眼相看。

纪录片准备拍30集,但预算只有300万元,需要在4个月内拍完。

第一次策划会大家就傻了眼,因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
且不说那少得可怜的预算,也不说如此短暂的时间,最难的部分在于对《激荡三十年》中人物的采访。

要知道这本书写的都是中国当代知名的企业家、政治家、经济学家,无一不显赫、鲜亮。想要在3个月的时间里全部预约、采访—哪怕是完成一半的任务,几乎也没有可能。整个团队陷入绝望之中。

昏暗的会议室中,罗振宇晃了晃脑袋,缓缓说道:“为什么非要采访当事人?不能采访旁观者吗?”

大家一时有点儿蒙,罗振宇清了清嗓子接着说:“书中的当事人,我们一个也不请,只做外围采访。比如,张瑞敏不是砸冰箱嘛,我们不用采访他本人,而是把第一个报道他砸冰箱的记者找过来。”

大家顿时呆住,因为这个建议太特别,最后效果如何谁都没把握。但是仔细一想,这似乎是唯一可行之路。

于是,节目组马上行动,在两个多月里找到了将近300个与当事人相关的对象,进行集中式访谈。

《激荡三十年》中的知名人物一位也没有出现,即便有机会采访到,也被团队有意绕过。

最后,拍摄顺利完成,效果如何呢?31集财经纪录片《激荡:1978—2008》在东方卫视播出后,捧回了该年度国内几乎所有的新闻纪录片大奖。

事后,吴晓波评论“罗胖”这个神来之笔时说:“这真是一个天才的‘方法论上的革命’,它把拦在眼前的难题都变成了马其诺防线,一旦绕开,豁然一马平川。”

我对罗振宇的这段往事很有感触,因为现实就是这样,你想做成任何事情,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完美时刻,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瑕疵,不是资源不足,就是时间不够,或者是难度太大。这些“拦路虎”会让你丧失实现目标的决心,对所有困难都束手无策。

而能成大事者,大都不会与“拦路虎”撞个头破血流,而是懂得绕开,寻找另一条道路抵达终点。

因此,那些站在事业巅峰的人,固然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,但他们有一个共性我们不能忽略:都拥有极强的变通能力。

现在是一个创造新概念的时代,我们已经有了智商、情商、抗挫商、认知商……我觉得再来个“变通商”也未尝不可。

跳出“格式化认知”

先说说什么是“格式化认知”。简单说,就是对事物抱有一个固有的看法,在你的意识中,这件事就该这样做,没有其他的可能性。

吴晓波这一组人马都陷入了格式化认知之中,认为既然是拍纪录片,理所当然要拍当事人。而此时的“罗胖”却在自问:“为什么一定要拍当事人?有没有其他办法?”因此,他的大脑袋犹如被闪电吻过,新的解决方案应运而生。

如果你说这完全是“罗胖”的灵光乍现,我不太同意。以我的经验,这就是一种能力,可以反复倚仗。

我曾经的下属傅冬,现在已是500强企业的高管,他是我带过的下属中成长最快的一个。

当年,我总共招了十几名管培生,傅冬是其中之一,绰号“小神仙”。

有一次,我拿到一本《行业年鉴》,有800多页,像书一样装订得结结实实,厚厚的一本。我让一位管培生拿去复印,于是他就站在复印机边一页一页复印,整整一上午才复印了200页。

我觉得应该有更好的办法,但忙于别的事,也没空操心。中午吃饭时,傅冬主动说他可以复印得快一点儿,我便让他接手。

没多久,他果然办妥,还分享了方法:很简单,他把《行业年鉴》拿到公司楼下的照相馆,用裁纸刀切掉了“书脊”,这样《行业年鉴》就变成了散装的,然后用复印机的自动送纸功能复印,很快就搞定了。

这还没完,他还把《行业年鉴》重新装订了一下,虽然比原来的尺寸小了点儿,但并没有任何影响。

你看,把“书脊”裁掉挺简单的,对吧?但是,那道“书脊”对于很多人的心智而言,就是高高的城墙,让他们陷入格式化认知中,认为那本厚厚的《行业年鉴》,就应该一页一页复印,而放弃了其他的可能。

然而,差距就是这样拉开的,虽然这么说有点儿“事后诸葛亮”,但从结果来看,10年后的傅冬,已经甩开同批的管培生一大截。

很多领导都评价他“脑子活”,说很多事到了他那里,总能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。但是,他自己不以为然,经常说自己是身体懒,所以脑子才勤快。

他这个说法对我还真有点儿启发:也许抱有格式化认知的人恰恰与他相反,都是身体勤快,脑子却很懒—他们手忙脚乱,大脑却在自动驾驶。他们总在用行动上的勤劳来掩盖思想上的懒惰,忘记了人最大的价值就是思考。

所以,美团网CEO王兴讲了一句非常有道理的话:“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,愿意做任何事。”

折线突破

市面上有一种很轴的思想,那些人打鸡血般地告诉你:只要突破自我,不怕挫折,就一定能成功。

在那些人看来,成功就是从现状到目标画一根直线,只要一直努力就好了。但是,你若真按他们的方法做,只会一次次被挫折撂倒,却不能前进半步,身心受到双重打击。现实中,必须要懂得“折线突破”。

罗振宇曾经讲过一个小伙子的故事。

小伙子是银行卖理财产品的,这个行业有很多人像保险代理人一样去“扫楼”,挨家挨户地敲门。可是这种方法放到现在根本没用,于是他选择折线突破。

首先他想,哪里聚集的人多啊?答案是:广场。那里有很多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。可是如果去那里摆个摊,跟扫楼区别不大,还是解决不了信任的问题。

小伙子想了个办法,他拿着数码相机,以一个摄影爱好者的身份给大爷大妈们拍照,而且特别认真。

大爷大妈们看到自己像明星一样被拍,开心坏了,纷纷找小伙子要照片。

小伙子说:“没问题,照片本来就是要给你们的。但是,照片存在存储卡里,卡又不能给您,要不我到您家,给您拷贝到电脑里吧。”小伙子长得不像坏人,老人们就邀请他去家里。

上门之后,小伙子还会帮他们倒腾一下电脑,帮着装软件、下载电影什么的,还会陪老人们聊聊家常。

一来二去,大家由生到熟,这时再聊工作,亮明身份,说摄影是副业,在银行卖理财产品是主业。然后,大爷大妈就问有什么理财产品。因为前面的信任感已建立,成功概率自然大了很多。小伙子靠这一招,业绩突飞猛进。

你看,这个小伙子就是用了一种“折线突破”:利用拍照,让自己被广场舞团体接受,这是第一条折线;进入潜在客户的家里,跟他们成为朋友,这是第二条折线;将他们发展成客户,这是第三条折线。

虽然“一波三折”,但似乎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得通。

因此,所谓变通,就是对现实的复杂性有充分的理解,不再一味走直线。

虽然物理学告诉我们,两点之间直线最短,但是尼采在《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》里讲:“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,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,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。”

“绿灯思维”

这世界上有两种人:一种是“红灯思维”的人,他们遇到稍有困难的事,会先在心里亮起红灯,告诉自己这件事这么难,怎么可能做成?而另一种人则是“绿灯思维”,无论做什么事,只要不违背科学,就跳过“能不能”这个问题,直接进入“如何做”的模式。

埃隆·马斯克就是典型的“绿灯思维”,据说他正在研究像火箭一样快的高铁。有人觉得不切实际,埃隆·马斯克却觉得这个道理很简单:既然火箭能往天上发射,为什么就不能平着发射?

其实在日常生活中,很多“变通商”高的人,都拥有“绿灯思维”。为什么一个拥有“绿灯思维”的人更容易成事?

因为“必胜”的心态能够震慑竞争对手,也能感染合作伙伴,这无形中能给你带来势能。就像打麻将,那些咋咋呼呼的人总能赢,那些愁眉苦脸的人总是输。

所以,如果你想成为一个“变通商”高的人,就要开通自己的“绿灯思维”,凡事先不要质疑自己行不行,而是要站在“我行”的角度,直接去考虑解决方案,也许答案会很快出现。


文章来源:中国国际财经 网址: http://zggjcj.400nongye.com/lunwen/itemid-57289.shtml


上一篇: 团结就是力量
下一篇: 中国共产党论文_周口市委政研室(市委改革办、市委财经办)关于开展“三标”活动 服务“六增”行动的实施方案



点击在线投稿

 
/ / /
 
 
 
 

Copyright 2001-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
本站不是《中国国际财经杂志社》官网,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,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。